第三节·大地悬浮在太虚之中
古人对天地是怎样认识的?老子知道地球是圆的吗?古代中国人知道地球是悬浮在太空中的吗?
《黄帝内经·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》论述道:
“夫变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纬虚,五行丽地。地者,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。虚者,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。形精之动,犹根本之与枝叶也,仰观其象,虽远可知也。
帝曰:地之为下否乎?
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者也。
帝曰:凭乎?
岐伯曰:大气举之也。”
黄帝用了“否乎?” “凭乎?” 这两个问句,说明在《黄帝内经》时代人们就已经关注地球的所在位置问题,关注地球与太空之间关系的问题。
问句“否乎?”询问大地下面到底是什么状况。“否” 字通痞,痞塞之意也,黄帝和岐伯在探讨我们所在大地的位置,大地之下是无限深的不通气的土吗?人们看不见大地之下是什么结构,故设此问。
问句“凭乎?”探讨我们所在大地的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。《黄帝内经》明确告诉我们,天之象反应了地之形,地之形符合于天之象。天之星体是大地的远距离所见,大地之形是星体的近距离所见。换言之,天上的星球就和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,我们脚下的大地就和天上的星球一样。七曜之星运行于太虚之中,五行之气作用于大地。大地在什么地方?大地也在太虚之中,大地就悬浮在太虚之中。
黄帝很有意思,很幽默,他问岐伯说“凭乎?”意思是说:“既然我们所在的大地在太虚之中,那么这个大地放置在什么东西的上面?什么东西支撑着它?到底是什么因素使我们的大地保持稳定状态?
展开全文
岐伯明确告诉黄帝“大气举之也”,大地既不是放置在一块大石头上面,也不是用几根大杆子支撑着,而是由大气托举着。大地悬浮在大气之中,与日月星辰一样,在太虚之中悬浮着。
《中庸》讲: “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无穷也,日月星辰系焉,万物覆焉。”这就是古人眼中的天,天与日月星辰的关系,天与万物的关系。
我国古代圣贤明确地认为,地之上由大气覆盖着,地之下由大气托举着,大地的四周全都是大气。这就明确告诉我们,中国古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大地悬浮在太虚之中,我们的大地之象就是天空之中的五星之象。
东汉张衡确切地论证地球为圆形,他在《浑天仪注》中说:“浑天如鸡子,天体圆如弹丸,地如鸡子中黄,孤居于内,天大地小。……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。”张衡形象的告诉我们,宇宙就像一个鸡蛋,大地就像其中的蛋黄,空气就像蛋清,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清,蛋清包着蛋黄一样。张衡以蛋壳和蛋黄来比喻天和地的关系,以蛋黄来比喻我们的地球。很明显,在张衡时代,中国人就知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圆的。结合《黄帝内经》的论述,说明我们的古人在春秋及秦汉之际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,知道地球悬浮在太空之中。我们的地球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样,在太空中有自己的恰当位置。
太极图也揭示了相同的思想,我们在夜晚所见的星空,就是白天阳光所掩盖的景象;我们白天所见的蓝天,其中隐含着夜晚所存在的星空。
《河图》也展现了天地关系,中间为土就是我们的地球,土载四行,天空中的五气围绕地球运行,以形成五运六气之运转。同时地球四周的四行也可以代表地外的任何星球体。
虽然古代有人认为地球是中心,太阳月亮围绕大地运转,但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,本来就可以有多种视点,各种视点都有自己的认识优势。同时,古代也同样存在着圣人的视点和士人的视点,也就会有境界不同的多种观点存在。
《河图》思想可以解释《道德经》的宇宙生成过程,以及宇宙运行的规律。《河图》小可以反映天地之间的关系,大可以反映天地宇宙的运行图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